在緬甸,強震來襲,一群海螺人在“72小時”的黃金時間內與風險賽跑,展現“硬核”擔當;
在和田,戈壁風沙,一份跨越民族的師徒筆記,正被當作“傳家寶”悉心守護。
他們的故事,是海螺精神在危難時刻和邊疆熱土上的另一種生動詮釋。
抗震復產展現“硬核”擔當 緬甸海螺
金秋十月,緬甸海螺的生產線一片繁忙景象,穩定運轉的回轉窯、車水馬龍的發運廣場,無不標志著企業生產經營已全面回歸正軌,更在震后復產的短時間內創下了單月經營效益的歷史新高,展現出強勁的復蘇勢頭與韌勁。然而,將時光回撥至今年3月28日,這里曾是一片因強震而陷入的停滯與沉寂。

發運現場車水馬龍
72小時連續攻堅
地震后,面對回轉窯托輪座移位、水泥磨和發電系統墻體損毀、震損情況不明等嚴峻考驗,以生產運行處俞慶為代表的裝備專業團隊,在余震頻發中緊急吹響了抗震復產“集結號”。“必須盡快讓設備轉起來!”這是俞慶震后最強烈的念頭,他扛起了回轉窯系統恢復、水泥磨及發電系統方案制定等關鍵任務。回轉窯熱態停機的每一分鐘都意味著風險,他帶領團隊頂著高溫,在窯頭窯尾間穿梭排查,汗水浸透衣服,皮膚曬得泛紅,他卻無暇顧及。白天排查故障、調整方案,夜晚輪流值守、緊盯進度,經過連續72小時奮戰,成功恢復窯盤轉。

帶隊開展設備點巡檢
創新突破復產瓶頸
“創新不是選擇,而是必須。”他說,面對部分受損部件采購周期長達半年的困境,他帶領團隊創造性提出“修舊利廢+局部改造”方案,團隊成員反復核算參數,最終論證方案可行,不僅壓縮了系統恢復時間,更堅定了快速復產信心。
地震后第75天回轉窯順利點火投產,生產線熟悉的轟鳴聲再次響起時,他和團隊成員相視而笑,這不僅是生產線的重啟,更是海螺精神在異國他鄉的生動詮釋。
塔克拉瑪干的“傳家寶” 和田海螺型材
和田的風沙又起了,車間里的擠出機卻穩穩運轉著。維吾爾族青年阿卜杜薩拉木·米吉提緊盯著儀表盤上跳動的數字,手指熟練地調整著參數,型材表面的光澤度在燈光下均勻溫潤。這是他在和田海螺型材公司的第四個年頭,從一個連萬用表都不會用的工廠小白,成長為車間里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
改變始于2021年的那個秋天。剛進廠的阿卜杜薩拉木看著復雜的生產設備犯了難,國通語交流也不順暢。老黨員宋召主動找上他,結成了“師徒對子”。宋召同志從最基礎的零件識別教起,還把自己珍藏的筆記本塞給阿卜杜薩拉木——那上面記著數十年來處理設備故障的“偏方”,是他從蕪湖、烏魯木齊、英德等多家公司設備上摘錄下來的“寶貝”。

“你看,和田風沙大,設備散熱口容易積灰,每天多檢查兩次,溫度就能穩下來。”宋召手把手教阿卜杜薩拉木拆解模具,粗糙的手掌磨出的繭子蹭過阿卜杜薩拉木的手背,“我們造的門窗,要扛住塔克拉瑪干的風沙,更要守住對客戶的承諾。”這句話,阿卜杜薩拉木記在了本子上,也刻進了心里。
今年5月份,1平臺擠出機突然出現異響,眼看就要影響訂單交付。阿卜杜薩拉木想起師傅筆記里“聽聲辨故障”的方法,趴在設備旁聽了二十分鐘,果斷指出是齒輪磨損。帶領班組人員更換零件后,機器果然恢復了正常。那天,他在筆記本上補充了新內容:“和田地區齒輪磨損周期比標準縮短10-15%,需縮短潤滑周期。”

如今,阿卜杜薩拉木也成了廠里的“帶徒達人”,他帶的徒弟中已有兩人成為崗位能手。車間的墻上,掛著他們師徒結對的照片,旁邊是公司“產業援疆助振興、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標語。阿卜杜薩拉木常說:“我師傅的筆記本是傳家寶,海螺‘傳幫帶’的規矩更是傳家寶。”
風沙掠過廠區的亮化字,“至高品質、至誠服務”的經營宗旨在傍晚的陽光下格外醒目。阿卜杜薩拉木知道,他們造的每一根型材,不僅是門窗的骨架,更是戈壁上民族團結的紐帶,是海螺人扎根邊疆、奉獻青春的見證。
金秋十月,緬甸海螺的生產線一片繁忙景象,穩定運轉的回轉窯、車水馬龍的發運廣場,無不標志著企業生產經營已全面回歸正軌,更在震后復產的短時間內創下了單月經營效益的歷史新高,展現出強勁的復蘇勢頭與韌勁。然而,將時光回撥至今年3月28日,這里曾是一片因強震而陷入的停滯與沉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