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河北工業硫酸亞鐵
藍綠色單斜結晶或顆粒。無氣味。在干燥空氣中風化。在潮濕空氣中表面氧化成棕色的堿式硫酸鐵。在56.6℃成為四水合物,在65℃時成為一水合物。溶于水,幾乎不溶于乙醇。其水溶液冷時在空氣中緩慢氧化,在熱時較快氧化。加入堿或露光能加速其氧化。相對密度(d15)1.897。半數致死量(小鼠,經口)1520mG/kG。有刺激性。無水硫酸亞鐵是白色粉末,含結晶水的是淺綠色晶體,晶體俗稱“綠礬”,溶于水水溶液為淺綠色。用于色譜分析試劑。點滴分析測定鉑、硒、亞硝酸鹽和硝酸鹽。還原劑。制造鐵氧體。凈水。聚合催化劑。照相制版。
物理性質
外觀與性狀:淺藍綠色單斜晶體。 熔點(℃):64(失去3個結晶水) 相對密度(水=1):1.897(15℃) 分子式:FeSO4?7H2O 分子量:278.05 溶解性:溶于水、甘油,不溶于乙醇。[1]
化學性質
在干燥空氣中會風化。在潮濕空氣中易氧化成棕黃色堿式硫酸鐵。10%水溶液對石蕊呈酸性(Ph值約3.7)。加熱至70~73℃失去3分子水,至80~123℃失去6分子水,至156℃以上轉變成堿式硫酸鐵。易溶于水(1g/1.5ml,25℃或1g/0.5ml沸水)。不溶于乙醇。具有還原性[2]。受高熱分解放出有毒的氣體。[1]
編輯本段作用與用途
用于制鐵鹽、氧化鐵顏料、媒染劑、凈水劑、防腐劑、消毒劑等,醫藥上作抗貧血藥。[2]可用于子宮肌瘤引起的慢性失血
)生態環境的早期破壞
此階段從人類出現開始直到產業革命,跟后兩個階段相比,是一個漫長的時期。在該階段,人類經歷了從以采集狩獵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種和養殖為生的定居生活的轉變。隨著種植、養殖和漁業的發展,人類社會開始第一次勞動大分工。人類從完全依賴大自然的恩賜轉變到自覺利用土地、生物、陸地水體和海洋等自然資源。人類的生活資料有了較以前穩定得多的來源,人類的種群開始迅速擴大。人類社會需要更多的資源來擴大物質生產規模,便開始出現燒荒、墾荒、興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動,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或沼澤化等問題。但此時的人類還意識不到這樣做的長遠后果,一些地區因而發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生態退化。較突出的例子是,古代經濟發達的美索不達米亞,由于不合理的開墾和灌溉,后來變成了不毛之地;中國的黃河流域,曾經森林廣布,土地肥沃,是文明的發源地,而西漢和東漢時期的兩次大規模開墾,雖然促進了當時的農業發展,可是由于森林驟減,水源得不到涵養,造成水旱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土地日益貧瘠,給后代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但總的說來,這一階段的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還是局部的,沒有達到影響整個生物圈的程度。
近代城市環境問題
此階段從工業革命開始到八十年代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洞為止。工業革命(從農業占優勢的經濟向工業占優勢的經濟的迅速過渡稱為工業革命)是世界史的一個新時期的起點,此后的環境問題也開始出現新的特點并日益復雜化和全球化。十八世紀后期歐洲的一系列發明和技術革新大大提高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人類開始插上技術的翅膀,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開采和消耗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新技術使英國、歐洲和美國等地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先后進入工業化社會,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圍內形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別。工業化社會的特點是高度城市化。這一階段的環境問題跟工業和城市同步發展。先是由于人口和工業密集,燃煤量和燃油量劇增,發達國家的城市飽受空氣污染之苦,后來這些國家的城市周圍又出現日益嚴重的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工業三廢、汽車尾氣更是加劇了這些污染公害的程度。在后來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發達國家普遍花大力氣對這些城市環境問題進行治理,并把污染嚴重的工業搬到發展中國家,較好地解決了國內的環境污染問題。隨著發達國家環境狀況的改善,發展中國家卻開始步發達國家的后塵,重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城市環境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伴隨著嚴重的生態破壞。
當代環境問題階段
從1984年英國科學家發現、1985年美國科學家證實南極上空出現的"臭氧洞"開始,人類環境問題發展到當代環境問題階段。這一階段環境問題的特征是,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征兆,目前這些征兆集中在酸雨、臭氧層破壞和全球變暖三大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上。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環境問題和生態破壞、一些國家的貧困化愈演愈烈,水資源短缺在全球范圍內普遍發生,其他資源(包括能源)也相繼出現將要耗竭的信號。這一切表明,生物圈這一生命支持系統對人類社會的支撐已接近它的極限。這還表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長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