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站打造“海綿”廣場
南京南站打造“海綿”廣場
建成后每年吸納5萬立方米雨水,還可澆灌綠化
廣場如一塊海綿,下雨時能吸水,需要用水時能擠出水來。近日,南京南站南側市政廣場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實施方案,通過市建委召開的專家評審會,作為一項目代表南京市申報省級海綿城市示范項目。
南京南站南廣場,左右兩側9層的商業辦公綜合樓已經完成地下和一層主體結構施工。“今年廣場主體結構完工,明年將進行景觀綠化建設,屆時這里將建成一個會‘呼吸’的廣場。”南京鐵投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所謂會“呼吸”,就是在建設中融入海綿城市設計理念。海綿城市簡單地說就是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盡量降低城市建設對原有水生態環境的影響。
“以前廣場設計大多是全硬化地面,用石材來鋪設,這樣不利于雨水的滲透。”南廣場海綿城市設計方泛華設計院技術人員說,廣場將采用透水鋪裝和下凹式綠地兩類方式收集雨水。
據技術人員介紹,南廣場項目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地面鋪裝面積3.6萬平方米,其中1.6萬平方米地面將鋪裝透水性磚,可吸收的雨量達256.5立方米。廣場綠地總面積1.9萬平方米,其中8300多平方米綠地將做成下凹式,平均下沉10厘米,周圍路面的雨水可收集到凹地里,可收集雨水270.6立方米。
“在廣場的東西兩側將各建一個360立方米調蓄池。雨水滲透到土壤中,被吸收一部分后,剩下的通過地下管道輸送到調蓄池。“調蓄池分為兩部分,先期不干凈的雨水進入棄水池,排放到市政污水管道中。干凈雨水進入儲水池,通過處理回用,可以澆灌綠化,也可以給路面灑水。”技術人員說。
鐵投公司相關負責人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收納5萬立方米雨水,相當于5個標準足球場大的湖泊存水量,減輕周邊排水系統排水壓力;廣場綠化全部采用回收凈化雨水進行澆灌,每年可節約灌溉自來水約1萬立方米。同時,雨水經過處理后再排放至污水管,不直接下河,也保護了南站周邊河道的生態環境。
近日,市建委召開南京市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專家評審會,《南京南站南側市政廣場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實施方案》中各類具體海綿城市指標達到國內同類項目的領先水平。同時,南廣場實施方案的可行性、在客流量較大窗口地區的示范意義等也得到專家的廣泛認可,最終作為一項目代表南京市申報省級海綿城市示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