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細節決定成敗,尤其是申報中的時間邏輯、項目名稱、證明材料對應關系,必須反復核對,確保環環相扣、無一遺漏。任何一處疏忽都可能導致整套材料被退回或直接淘汰。
① 業績材料要求
平時工作中要積攢篩選“含金量高、有價值”的業績:
優先篩選提交(如國家>省級>市級)、個人角色重要(如主持>參與> 協助)的項目業績。
陳述中不能模糊表述比如“取得了較好效果”“做出了一定貢獻”等字眼,而是提供相對應得具體數據、案例證明成果。例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反饋材料。項目證明需包含“項目立項書、結題報告、本人角色證明等材料”,不能僅靠口頭描述年限要求:
② 隱形細節要求
論文要求: 一般評審文件都會后附一個評審材料要求,要注意是否需“一作”;是否限定“本專業領域期刊”;是否需要“知網/萬方可檢索”;是否需要國家新聞出版署查詢。
評審更看重“論文質量”(如期刊級別、與專業的相關性、被引用次數),而非數量。發表多篇“水刊”(無CN刊號、非本專業),反而可能被專家認為“學術態度不嚴謹”;
工作年限只是評審的“基本門檻”之一,能否通過關鍵看“業績成果”。很多人滿足年限要求,但因業績平平毫無特色、導致多次評審失敗,所以要找準業績方向來準備。
現在評審全程電子化過程透明,對“學術不端、弄虛作假”一旦發現不僅評審失敗,還會記入誠信檔案,3年不得參加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