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落地式砂石分離機的核心工作原理是“物理篩分 + 水洗凈化 + 固液分離” 的協同作用,通過模擬“人工篩選 + 沖洗”的工業化流程,將混凝土余料、砂石廢水等混合廢料中的石子、砂子、水泥漿水高效分離,實現骨料回收與廢水循環,具體可拆解為三個核心環節,各環節環環相扣:
一、第一步:廢料輸送與初步勻料——為分離做準備 設備首先通過進料系統(通常為料斗 + 螺旋輸送機/皮帶輸送機)接收待處理的混合廢料(如混凝土攪拌站的洗罐余料、廢棄混凝土塊、砂石廢水等)。
若廢料含大塊雜質(如鋼筋頭、塑料塊),部分設備會在進料口設置格柵或預篩網,先過濾掉無法分離的大塊雜物,避免后續部件卡堵; 輸送過程中,廢料會被均勻送入分離主機(如分離罐/分離篩),確保后續分離時 “受力均勻、不堆積”,為高效篩分打下基礎。
二、第二步:核心分離——篩分+水洗,拆分石子與砂子
這是設備最關鍵的環節,通過“篩分分級”和“水洗除泥”,將混合廢料中的“石子-砂子-水泥漿”三者拆分,核心依賴兩種結構的協同工作:
1. 篩分分級:按粒徑分離石子與砂子 分離主機內通常設置多層分級篩網(或滾筒篩、振動篩),篩網孔徑根據目標骨料粒徑設計(如上層篩網孔徑 10-30mm,用于分離石子;下層篩網孔徑 0.15-5mm,用于分離砂子)。
當廢料進入主機后,篩網通過振動或旋轉(不同設備驅動方式不同,如振動電機驅動、液壓驅動)產生高頻運動,利用“粒徑差異”實現分級:
粒徑大于上層篩網孔徑的石子,無法通過篩孔,被篩網輸送至“石子出料口”,完成初步分離;
粒徑小于上層篩網、大于下層篩網的砂子,會穿過上層篩網落在下層篩網,再隨篩網運動輸送至“砂子出料口”;
粒徑極小的水泥漿、泥粉、細小雜質,則穿過下層篩網,隨沖洗水一起形成 “泥水混合物”,進入下一步固液分離。
2. 水洗凈化:提升骨料純度
在篩分過程中,設備會通過高壓噴淋系統(或內置水洗腔)向篩網上的骨料持續噴灑清水: 目的是沖洗掉石子、砂子表面附著的水泥漿、粉塵等雜質,避免雜質影響回收骨料的再利用(如用于混凝土再生產時的強度); 沖洗后的污水與篩下的水泥漿混合,共同形成“泥水混合物”,確保骨料分離后純度達標(通常石子含泥量≤1%,砂子含泥量≤3%,符合建筑用骨料標準)。
三、第三步:固液分離——回收廢水,減少排放
篩分+水洗產生的“泥水混合物”(含水泥顆粒、細泥、水)會被導入沉淀池 / 污水回收系統,通過“重力沉淀+循環過濾”實現固液分離: 重力沉淀:泥水混合物進入多級沉淀池(通常分1-3 級),利用水泥顆粒、細泥的密度大于水的特性,使其在池內自然沉降,形成底部的 “泥渣”和上層的“清水”; 清水回收:上層澄清后的清水會被水泵抽回至設備的噴淋系統,循環用于骨料沖洗,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減少新鮮水消耗(通常可節省 70% 以上的用水量); 泥渣處理:沉淀池底部的泥渣(主要為水泥沉淀物、細泥)可通過螺旋輸送機或壓濾機排出,壓濾后形成干泥餅(含水率≤30%),作為一般固廢合規處置(如用于路基回填、制磚等)。
核心邏輯是“分級分離 + 資源循環” 落地式砂石分離機的本質是通過“先按粒徑篩分紅骨料(石子、砂子),再用水洗去雜質,最后回收廢水循環”的閉環流程,既實現了廢棄骨料的再生利用(降低新骨料采購成本),又減少了污水、固廢的排放(符合環保要求),最終達成“環保 + 節能 + 降本”的三重目標,這也是其在混凝土攪拌站、建筑項目中廣泛應用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