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奮斗,生命也就停止了。——卡萊爾在干熄焦工藝過程中,紅焦從干熄爐頂部裝入,低溫惰性氣體由循環風機鼓入干熄爐冷卻段紅焦層內,吸收紅焦顯熱,冷卻后的焦炭從干熄爐底部排出,從干熄爐環形煙道出來的高溫惰性氣體流經干熄焦工藝鍋爐進行熱交換,鍋爐產生蒸汽,冷卻后的惰性氣體由循環風機重新鼓入干熄爐,惰性氣體在封閉的系統內循環使用。干熄焦工藝在節能、環保和改善焦炭質量等方面優于濕熄焦。干熄焦工藝起源于瑞士,20世紀40年代許多發達國家開始研究開發干熄焦工藝技術,采取的方式各異,而且一般規模較小,生產不穩定。進入60年代,在干熄焦工藝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進展,實現了連續穩定生產,獲得發明權,并陸續在其國內多數大型焦化廠建成干熄焦工藝裝置。有40%的焦化廠采用了干熄焦工藝技術,單套處理量在50~70t/h。但干熄焦工藝裝置在自動控制和環保措施方面起點并不高。在中國大約有150套干熄焦裝置,主要在聯合鋼鐵企業,因為投資較大,在規模較小的獨立焦化廠推廣較難。世界最大的干熄焦裝置是北京中日聯在首鋼京唐鋼鐵廠一期項目(共兩套),單套處理能力達260t/h。20世紀70年代的全球能源危機促使干熄焦工藝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資源相對貧乏的日本,率先從蘇聯引進了干熄焦工藝技術,并在裝置的大型化、自動控制和環境保護方面進行改進。
到90年代中期,日本已建成干熄焦工藝裝置31套,其中單套處理能力在100 t/h以上的裝置有17套,日本新日鐵和NKK等公司建成的干熄焦工藝單套處理量可達到200 t/h以上;裝焦方式采用了料鐘布料,排焦采用了旋轉密封閥連續排焦,接焦采用了旋轉焦罐接焦等技術,使氣料比大大降低,極大地降低了干熄焦工藝裝置的建設投資和裝置的運行費用;在控制方面實現了計算機控制,做到了全自動無人操作;在除塵方面,采用了除塵地面站方式,避免了干熄焦工藝裝置可能帶來的二次污染。日本的干熄焦工藝技術不僅在其國內被普遍采用,同時它將干熄焦工藝技術輸出到德國、中國、韓國等國家,其干熄焦工藝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煤在炭化室煉成焦炭后,應及時從炭化室推出,紅焦推出時溫度約為1000℃。為避免焦炭燃燒并適于運輸和貯存,不能直接送往高爐煉鐵,必須將紅焦溫度降低。一種熄焦方法是采用噴水將紅焦溫度降低到300°C以下,即通常所說的濕熄焦。傳統濕熄焦系統由帶噴淋水裝置的熄焦塔、熄焦泵房、熄焦水沉淀池以及各類配管組成,熄焦產生的蒸汽直接排放到大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