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昆山魔術貼,昆山低價魔術貼、魔術貼沖型、魔術貼背膠、魔術貼分切、魔術貼模切廠。
魔術貼可沖型,根據客戶需求沖型,因為客戶所需魔術貼大小形狀不同,價格也不同,根據你要的產品大小工藝定價,詳情請聯系:15240404498-鐘可杰
魔術貼背膠,也可背膠后再背eva泡綿,也可以不背膠沖型,一切都根據客戶要求,各個尺寸都能做,歡迎來電來廠洽談。
魔術貼沖型產品展示:




胡石予(1868~1938),名蘊,字介生,別署瘦鶴,半蘭舊廬,昆山蓬朗鎮人。早期任教于蘇州草橋中學,即以校為家。從事教育工作數十年。學識淵博,術業精深,能詩擅文,其詩清淡閑適,神似陸放翁。1912年(45歲)入南社,被尊為南社詩翁之一,柳亞子訝其詩才敏捷,以"八叉七步"稱譽之。金松岑評其詩為:詩骨清而不染時習。又工丹青,尤擅畫梅,喜作大幅、喜繪墨梅。因取材于生活,不落范本舊窠,故下筆自然,幅幅相異,虬枝縱橫,大氣磅礴,借物寄懷言志,氣韻高雅飄逸。畫梅畫葉,畫梅畫梅實,畫繁枝不補一花一蕊,是其作畫之創格。曾云:"少時屋后荒籬之南,有梅一樹,多年不著一花,乃戲為《催花曲》,而所畫僅作繁枝,亦紀實也。"一生畫梅五十年,聲譽雀起,求畫者接踵而至,名滿江左。其作畫必自撰詩句,詩畫雙絕,珠聯璧合。如《畫梅贈亞子》一絕云:"莽莽蒼蒼,寒星之芒,孤潤有光,滿光流芳"配以一手精妙楷書,越見精神,可稱三絕。 晚年他仍篤學不綴,撰文吟詩,臨池揮毫,還每日于大青磚上練習擘窠大字。抗戰時因患丹毒,復染細菌性痢疾,醫治無效,病故于安徽銅陵章村。 其一生著作浩瀚,有《半蘭舊廬文集》、《半蘭舊廬詩集》、《半蘭舊廬詩話》、《梅花百絕》、《后梅花百絕》、《畫梅贅語》、《胡氏家訓》、《蓬閬詩存》、《章村詩存》等數十種。
方還 (1867~1932),原名張方中,字惟一,晚號螾庵。新陽(清代割昆山西北境置,民國元年復并入昆山)蓬閬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與同仁創辦邑內第一所新式學校--樾閣學堂于半繭園,同年又發起創建亭林學會于亭林祠(大致在今培本小學內)。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昆新教育會和商會成立,即分別被推選為會長。光緒末和宣統年間又當選為江蘇省諮議局議員和清政府資政院(相當于國會)民選議員,積極參與政事。辛亥革命爆發后,與同盟會會員一起投身昆山光復活動,勝利后被公推為昆山民政分府民政長(相當于縣長),當時百廢待舉,乃竭盡全力悉心處理政務,頗多政績。民國后歷任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校長、上海招商局公學校長、南通女子師范學校校長等職,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在韓國鈞任江蘇省長和王伯群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長時,還出任他們的秘書,執掌重要文字的撰寫等工作。 方還博學多才,古文詩詞,無一不工,尤精翰墨,名噪江南,堪稱詩、文、書"三絕"。時有"南北兩方"(南方為方還,北方方地山)之譽。方還的書法作品不論大字小楷,均雍容大度,瀟灑飄逸,極富書卷氣。1932年4月方還病逝于南京,故鄉人士特地將他的靈柩掛上專列運回昆山,公葬于亭林公園馬鞍山東南麓東齋荷花池畔,并建一"方還亭",以紀念這位為故鄉作出過重要貢獻的昆山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