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醫用口罩生產流程及設備
醫用口罩一般為無菌,其中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有無菌和非無菌兩種,其他醫用
口罩均為無菌產品,都應在10萬級無菌潔凈廠房生產,其廠房要求較為苛刻,應
有空調凈化系統、純化水系統在從原料進廠,需經過口罩成型、壓合、切邊、呼
吸閥焊接(如有)、耳帶點焊、鼻梁條線貼合、呼吸閥沖孔(如有)、包裝、滅
菌、解析(EO滅菌)方可制造完成。
全自動一拖二口罩生產設備
為實現以上制造過程,需配置全自動生產設備或半自動生產設備。全自動設備是
一體成型,一般1臺本體機拖2到3臺耳帶機,從原料投料到包裝完成都可實現。而
半自動設備則需按以上流程逐個配置,包括口罩成型機、口罩壓合機、口罩切邊
機、呼吸閥沖孔機、鼻梁條線貼合機、耳帶點焊機、呼吸閥焊接機等。
六、醫用口罩的滅菌
對于生產的醫用無菌口罩,必須通過滅菌工序方可放行。對于跨界進行入口罩行
業,這無疑是個門檻。滅菌可以通過委托滅菌,也可以購買滅菌設備自行滅菌。
市面上一般由環氧乙烷(EO)滅菌和輻照滅菌兩種方式。考慮到輻照滅菌劑量控
制不好會對熔噴布帶來影響導致過濾效率不符合要求,所以絕大部分企業都選用
EO滅菌。由于EO滅菌使用的是有毒有害的環氧乙烷,所以滅菌后還需進行解析,
分為自然解析和滅菌柜解析。一般而言,自然解析的周期約為14天,才能確保口
罩中殘留的環氧乙烷達標。
七、醫用口罩的檢測要求
醫用口罩產品的檢測包括出廠檢驗和型式檢驗。
出廠檢驗項目至少應有以下項目:外觀、結構與尺寸、鼻夾、口罩帶、微生物指
標、環氧乙烷殘留量(若采用環氧乙烷滅菌)的要求。
型式檢驗應為產品標準的全性能檢驗。
相關口罩主要性能指標為:
關于微生物指標,滅菌口罩經環氧乙烷滅菌,應無菌,其環氧乙烷的殘留量應不
超過 10μg/g。對于非滅菌口罩(普通級)應符合下表的要求。
口罩微生物指標
八、醫用口罩存在的主要風險
醫用口罩產品在進行風險分析時應符合YY/T0316-2008《醫療器械 風險管理對醫
療器械的應用》的要求。企業在進行風險分析時,至少應考慮表中的主要危害,
企業還應根據自身產品特點確定其他危害。針對產品的各項風險,企業應采取應
對措施,確保風險降到可接受的程度。
產品主要危害表
九、醫用口罩其他相關問題
1、鑒于目前對醫用口罩的過濾材料質量難以通過便捷有效的檢驗方式來控制,生
產質量管理體系的規范運行是企業保證口罩產品質量穩定的主要手段,故在注冊
技術審評和體系考核中審核員和檢查員會關注過濾材料的生產工藝及供貨來源。
企業應對產品的過濾材料進行控制,明確過濾材料的來源及質量要求,具有相對
穩定的生產工藝及供貨來源以保證產品的質量。
2、醫用口罩是二類醫療器械,理應走注冊程序。在疫情條件下,部分省份可以進
行備案管理,如廣東省明確對于在一級響應期間新增擬開展醫用口罩、防護服等
屬于二類防控器械產品注冊和生產的,憑工信部門意見向所在地市藥監局申請備
案,市局在備案憑證中應注明“本備案僅在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期間適用”。
備案后,按以下方法放行:按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第三部1101無菌檢測
法開展無菌檢驗,在培養七天后未發現有微生物生長,其他理化指標均檢測合格
,可先放行。產品標簽上應按照正常無菌檢測完成時間標注使用的起始時間。企
業在無菌檢驗后續培養觀察時間內,發現不符合要求的,應及時召回。
3、醫用口罩的安全性、有效性只是其起到防護作用的一部分因素。口罩正確的使
用及佩戴方法也直接影響了防護的效果。因此在說明書中應明示出使用者需要的
全部信息以避免口罩的誤用,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如注明佩戴方法、明確標識
口罩正反面識別方法、使用時間的建議、注明濾料級別或相關說明等。另外,醫
護人員對于不同種類醫用口罩的適用范圍還沒有十分明確的認識,應在說明書中
清楚地注明口罩的適用范圍并加強醫護人員的培訓工作。
4、無菌醫用口罩在10萬級潔凈廠房條件下生產,其特點是塵粒最大允許數大或等
于0.5微米的粒子數不得超過3500000個,大于或等于5微米的粒子數不得超過
20000個。另外,微生物最大允許數,浮游菌數不得超過500個每立方米;沉降菌
數不得超過10個每培養皿。同時相同潔凈度等級的潔凈室壓差保持一致,對于不
同潔凈等級的相鄰潔凈室之間壓差要≥5Pa,潔凈室與非潔凈室之間要≥10Pa。這
主要是為了保障空氣從潔凈區流向非潔凈區,避免氣流倒灌。溫度一般控制在冬
季20——22℃;夏季24——26℃;波動±2℃。冬季潔凈室濕度控制在30-50%,夏
季潔凈室濕度控制在50-70%。對溫度、濕度無特殊要求時,以穿著潔凈工作服不
產生舒服感為宜。其功能布置、設備設施和管理要求可參考《醫療器械潔凈室(
區)檢查要點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