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粒機規格
小麥割下以后還有待于"粒",這是將谷物除殼、去稈的過程。 做這件事的老方法是用一個叫做"連枷"的使谷物與殼分離的器械連續地拍打麥子。接著是"揚"谷,必需將谷物往空中拋出,以便讓風吹掉輕的、不想要的那部分谷子以及"谷殼",只留下落在后面的谷粒。 這是艱苦的、勞累至極的工作,而且花費的時間又很長。4000平方米的小麥用手脫粒要花大約5天時間。蘇格蘭發明家詹姆士·梅克爾和他的兒子德魯,改變了這種情況。經過長期的努力,詹姆士終于在18世紀后期研制成了一種機器,它裝有一個在滾筒上轉動的木構架。木構架上裝著狹條皮帶,當它轉動時,就形成了一股氣流,借此吹走小麥上的外殼。德魯還給機器加上了一個松開麥殼的拍動裝置。
梅克爾脫粒機可以用容易找到的任何動力源來驅動。他們選擇了用馬來驅動第一部機器,但是不久就制造出了以水和蒸汽為動力的新型機器。 脫粒機在美國非常成功,那里勞動力短缺,農業規模又很大。 脫粒機在英國并不受歡迎。手工打谷為農業工人提供了冬季就業的機會。脫粒機威脅著許多農業工人,使他們失去工作。
脫粒機描述
脫粒機整機主要潤滑部分為蝸輪、蝸桿及塑料軸承,蝸輪、蝸桿采用開式傳動,用黃油進行潤滑;塑料軸承需要運轉時潤滑,選用了標準的針閥式油杯,容積為200毫升,并為此配備了滴注式油管,油管一端用螺栓與油杯連接,另一端與軸承上的油槽連接。工作時可視油杯油管內的滴注情況調節大小。潤滑油最好選用橄欖油,考慮到價格可用其它食用油進行試驗。
脫粒機定做
隨著農村農機作業程度的提高,脫粒機成為廣大農機戶脫貧致富的好工具,但也隨之帶來很多全隱患,此類農機事故屢屢發生,教訓慘痛。要確保脫粒機的使用全,必須注意以下十忌。
一忌保管不善。當每年夏、秋糧收獲結束,脫粒機不再使用時,應對脫粒機做全面擦洗,置于室內保管,不能扔在地頭、場邊,任憑風吹雨淋,使機件銹蝕、損壞,留下不全隱患。
二忌用前不檢修。在夏、秋糧收割前,需對脫粒機進行認真檢查、修理,查看螺栓是否松動、紋桿是否完好、傳動部件等是否有問題。找出不全因素并加以排除,切不可帶”病”運轉。
三忌超負荷工作。不論是用電動機還是柴油機做動力,工作時均不能超負荷,否則很不全。
四忌隨意移動和裝。脫粒機及其動力機的移動與裝,均需由熟練的專業技術人員操作,不可自己動手。移動電動脫粒機時,必須先關掉電源,絕緣電線不可在地面拖拉,以防磨破絕緣層,造成漏電傷人。柴油機的停機和啟動,均應由專業人員檢查全后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