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壓減燃煤,促進空氣改善,實現基本“無煤化”。大氣污染主要過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氣傳播、人與物受害三環節構成。通常所說的大氣污染源指,由人類活動向大氣輸送污染物的發生源。大氣的人為污染源可以概括為以下四方面:
1、燃料燃燒: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的燃燒過程是向大氣輸送污染物的重要發生源。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并含氫、氧、氮、硫及金屬化合物。燃料燃燒時除產生大量煙塵外,在燃燒過程中還會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機化合物及煙塵等物質;2、工業生產過程的排放:如石化企業排放硫化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色金屬冶煉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含重金屬元素的煙塵;磷肥廠排放的氟化物;酸堿鹽化工業排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氫及各種酸性氣體;鋼鐵工業在煉鐵、煉鋼、煉焦過程中排出粉塵、硫氧化物、qing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氫、酚、苯類、烴類等。其污染物組成與工業企業性質密切相關;3、交通運輸過程的排放;4、農業活動排放。

據監測數據顯示,北京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的年均濃度,從1998年初期的120微克/立方米,降至2018年的6微克/立方米。今年1-10月,二氧化硫濃度已降至4微克/立方米,讓居民即有冬季的溫暖,也有可大口呼吸的清新空氣。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已獲得明顯改善。
北京煤煙型大氣污染防治戰役的開始,是1998年對城區1蒸噸及以下燃煤小鍋爐改造。在能源消費總量剛性增長的形勢下,北京市燃煤消費量從峰值的3000余萬噸降至2018年的400萬噸以內,累計減少87%;電力、燃氣等能源占比超過96%。
據介紹,多年以來,北京壓減燃煤工作由城區向遠郊區逐漸推進,從電力、工業、供暖、居民消費等方面,聚焦燃煤消費主要領域,分階段、有側重地壓減。
1998年至2008年的十年間,首鋼啟動搬遷調整,5700臺、2.2萬余蒸噸鍋爐實施清潔能源改造,核心城區9.37萬戶居民告別燃煤取暖。
2008年至2018年的又一個十年,四大燃煤電廠實現關停或停備,北京工業領域基本實現燃煤“清零”,累計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民用散煤140余萬戶。

截至2018年底,北京平原地區已基本實現“無煤化”,全市燃煤鍋爐已基本實現“清零”。
據了解,供暖季,北京將繼續聚焦電力、燃氣供應保障能力,完善設備維修維護機制,讓居民的供暖設施使得住、用得起、燒得暖,讓煤改清潔能源工程繼續促進空氣質量的改善。
約翰節能生物質供暖鍋爐廠家認為,從大的發展趨勢來看,不僅要重視污染物減排,還要重視碳減排,力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物質鍋爐發電、供熱綜合利用)發展方面有新突破。
文章來源:www.boiler3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