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Cr17Ni2不銹鋼概念是誰提出的,名稱有什么來歷?
1Cr17Ni2不銹鋼概念的提出
最先由德國冶金學家 Adolf Martens(1850-1914)于19世紀90年代在一種硬礦物中發現。馬氏體的三維組織形態通常有片狀(plate)或者板條狀(lath),片狀馬氏體在金相觀察中(二維)通常表現為針狀(needle-shaped),這也是為什么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為針狀、竹葉狀的原因,板條狀馬氏體在金相觀察中為細長的條狀或板狀。奧氏體中含碳量≥1%的鋼淬火后,馬氏體形態為片狀馬氏體,當奧氏體中含碳量≤0.2%的鋼淬火后,馬氏體形狀基本為板條馬氏體。馬氏體的晶體結構為體心四方結構(BCT)。中高碳鋼中加速冷卻通常能夠獲得這種組織。高的強度和硬度是鋼中馬氏體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時馬氏體的脆性也比較高。20世紀以來,對鋼中馬氏體相變的特征累積了較多的知識,又相繼發現在某些純金屬和合金中也具有馬氏體相變,如:Ce、Co、Hf、Hg、La、Li、Ti、Tl、Pu、V、Zr、和Ag-Cd、Ag-Zn、Au-Cd、Au-Mn、Cu-Al、Cu-Sn、Cu-Zn、In-Tl、Ti-Ni等。目前廣泛地把基本特征屬馬氏體相變型的相變產物統稱為馬氏體。
名稱來歷
馬氏體的“馬”指的就是阿道夫·馬滕斯。
馬氏體Martensite,如前所述命名自Adolf Martens (1850-1914)。這位被稱作馬登斯或馬滕斯的先生是一位德國的冶金學家。他早年作為一名工程師從事鐵路橋梁的建設工作,并接觸到了正在興起的材料檢驗方法。于是他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鐵的金相組織,并在1878年發表了《鐵的顯微鏡研究》,闡述金屬斷口形態以及其拋光和酸浸后的金相組織他觀察到生鐵在冷卻和結晶過程中的組織排列很有規則(大概其中就有馬氏體),并預言顯微鏡研究必將成為最有用的分析方法之一,他還曾經擔任了柏林皇家大學附屬機械工藝研究所(柏林皇家材料試驗所(Staatliche Materialprüfungsamt)的前身)所長,他在那里建立了第一流的金相試驗室。1895年國際材料試驗學會成立,他擔任了fuzhuxi一職。直到現在,在德國依然有一個聲望頗高的獎項以他的名字命名。
更多相關產品資訊:1Cr17Ni2不銹鋼
http://www.dnbxt.com/content-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