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滑劑可分為兩種,外潤滑劑的作用主要是。它與聚合物相容性較差,容易從熔體內往外遷移,所以能在塑料熔體與金屬的交界面形成潤滑的薄層。內潤滑劑與聚合物有良好的相容性,它在聚合物內部起到降低聚合物分子間內聚力的作用,從而改善塑料熔體的內摩擦生熱和熔體的流動性。常用的外潤滑劑是硬脂酸及其鹽類;內潤滑劑是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有的潤滑劑還有其他的功用。實際每一種潤滑劑都有可以實現某一要求的作用,總是內外潤滑共同作用,只是在某一方面更突出一些。同一種潤滑劑在不同的聚合物中或不同的加工條件下會表現出不同的潤滑作用,如高溫、高壓下,內潤滑劑會被擠壓出來而成為外潤滑劑。
在塑料薄膜的生產中,我們還會遇到一些粘連現象,比如在塑料薄膜生產中,兩層膜不易分開,這給自動高速包裝帶來困難。為了克服它,可向樹脂中加入少量增加表面潤滑性的助劑,以增加外部潤滑性,一般稱作抗粘連劑或爽滑劑。一般潤滑劑的分子結構中,都會有長鏈的非極性基和極性基兩部分,它們在不同的聚合物中的相容性是不一樣的,從而顯示不同的內外潤滑的作用。按照化學組分,常用的潤滑劑可分為如下幾類:脂肪酸及其酯類、脂肪酸酰胺、金屬皂、烴類、有機硅化合物等。
潤滑劑的用量一般在0.5%~1%,選用時應注意:
n 聚合物的流動性能已滿足成型工藝的需要,則主要考慮外潤滑的作用,以保證內外平衡;
n 外潤滑是否有效,應以它能否在成型溫度時,在塑料面層結成完整的液體薄膜為準,因此外潤滑劑的熔點應與成型溫度接近,但要相差10℃~30℃方能形成完整的薄膜;
n 不降低聚合物的力學強度以及其他物理性能。
在生產中選擇潤滑劑時,應使之達到以下要求:
n 潤滑效能高而持久;
n 與樹脂的相容性大小適中,內部、外部潤滑作用的平衡;不噴霜、不易結垢;
n 表面引力小,粘度小,在界面處的擴展性好,易形成界面層;
n 盡量不降低聚合物的各種優良性能,不影響塑料的二次加工性能;
n 本身的耐熱性和化學穩定性優良,在加工中不分解、不揮發;
n 不腐蝕設備,不污染薄膜,沒有毒性。
但是,單純使用一種潤滑劑,往往難以達到目的,需幾種潤滑劑聯合使用,復合潤滑發展很快,在選擇時,可以多角度地來看待潤滑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