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夫才童學文,宜正體制,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然后品藻玄黃,摛振金玉,獻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綴思之恒數也。
《事類》篇云:
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
……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練務精,捃(jùn)理須核,眾美幅輳,表里發揮。
“地震不會殺死人,殺死人的是糟糕的建筑”,這句新西蘭地震工程學界的信條在每次的地震中都會得到血的驗證。雅安地震中“糟糕的建筑”是倒塌的6.09萬余間房,其中包括汶川地震后所建“8級抗震建筑”,包括最近的四川康定地震,云南魯甸地震中的死傷者大都因此受害。對此也十分痛心和惋惜。
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少有把握,在未來短時間有重大突破,似不太可能。要盡量減少大震中的人員傷亡,最有效的,也最易做到的就是減少“糟糕的建筑”,使建筑至少做到最低目標,即“不至于倒塌或者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
在我國,這不是一個新標準和新要求,也不是汶川地震后才定的,早在1989年,原建設部就正式發布了《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J11-89,在這部被業內認為已經趨于完善的抗震設計規范的首頁就明確提出,“當遭受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預計的罕遇地震影響時,不至于倒塌或者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現在看來,這些法規執行得不到位,在有些地方甚至被嚴重忽視。
遇到大震時,建筑受損,甚至嚴重受損,這是在所難免,可“一震就倒”,至今仍然“糟糕”到要付出如此高的生命代價,就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和反思,立即采取有效的補救行動。
青島木屋結構房屋材料——彩石金屬瓦
近日,網上盛傳蘆山震中一座百年老宅無損傷,這座“張家大院”上下兩層,木瓦結構。與周圍民房倒塌不同,老宅除了屋脊上掉下幾頁瓦片外,其他幾乎完好無損。住內的7戶人家震后生活如常。這證明我國古建筑里有一些防震的好玩意,應該挖掘利用,其實這就是木結構契合式建筑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