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重慶聲測管現貨---重慶聲測管生產廠家
原本為世界第三大鋼鐵生產國的印度,在今年終于超越日本,首次奪得“榜眼”的榮譽。世界鋼鐵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印度粗鋼產量達到7114萬噸(增速6.7%),高于日本的7019.5萬噸(增速為0.8%)。
受鋼鐵需求強勁帶動,印度鐵礦石產量7年后再次突破2億噸,鐵礦石進口量也大幅增加。根據印度造球協會數據,2018-2019財年前5個月(今年4-8月),印度鐵礦石進口量已達到634萬噸,同比激增近190%,預計本財年全年鐵礦石進口量將超過1200萬噸。
寶城期貨研究所所長程小勇表示,印度鐵礦石進口大增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0-2014年,印度政府對鐵礦石開采和出口政策趨于更加嚴厲,頻繁實施的開采禁令以及高關稅稅率,使得該國鐵礦石產量一度大幅下降,導致這一階段鐵礦石進口大幅攀升;第二階段是2016年至今,印度政府對鐵礦石開采和出口政策趨于寬松,但2018年印度鐵礦石進口繼續大幅增加,這主要因為印度大力扶持鋼鐵行業發展,加大了對鐵礦石的需求。
穆迪投資公司在今年9月曾預計,未來12-18個月內,印度將是全球鋼鐵行業發展最迅猛的國家。印度鋼鐵消費量年增長率將至少保持在5.5%-6%。
“在絕對數值上,印度的粗鋼產量、出口量和鐵礦石進口量很難在10年內接近中國的數量。”中大期貨首席經濟學家景川表示。
有關部門數據顯示,中國2017年全國鐵礦石進口總量達到10.75億噸,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鐵礦砂及其精礦累計進口達到8.03億噸,今年4月至8月的鐵礦砂及其精礦累計進口達到4.39億噸,遠超印度方面的全年進口總量。
撼山易撼中國龍難
目前,中國不但經濟體量遠遠把印度甩在身后,人均GDP也遙遙領先。據浙商證券數據,以現價計算,2017年中國GDP是印度的4.6倍,以購買力平價不變價格計算,2017年中國GDP是印度的2.4倍。
“但從經濟增速上看,印度目前已經迎頭趕上。中印兩國經濟增長趨勢的分化預計會使得經濟總量的差距逐漸縮小。”浙商證券分析師孫付說。
那么,高速奔跑中的印度象,會否趁中國龍打盹之際,取代“中國因素”在商品市場中的地位呢?
“從短期來看,由于印度鋼鐵行業起步較慢,無論是產量還是工藝水平,相對于我國成熟的鋼鐵產業仍有較大差距。但未來10年間,印度當地鐵礦石供應將不能滿足其快速釋放的鋼鐵產能,必將對全球鐵礦石需求形成較大影響,成為改變鐵礦石商品格局的新變量。”景川表示。
東吳期貨研究所所長姜興春則認為,印度雖然經濟增長速度快于中國,但整體基數較低。印度政府整體財政收入較低,也難以支撐國內大搞基建,印度需求增量明顯但是絕對量有限,難以成為“中國因素”的替代,對全球大宗商品形成實質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