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市場與環保難以兩全?
普通棉花在種植過程中,要使用大量的農藥。為了大量生產適合服裝紡織用的優質棉花,保證棉產品質量穩定,人類在棉花種植方面已經擁有一套成熟的棉花栽培系統。而天然棉的栽培仍在探索中,其產品在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同時,低產量、高成本、可使用比例小等因素是限制天然棉市場發展的重要瓶頸。
更重要的是,有機棉如果不認識就只有一、二個本色,無法適應五彩斑斕的服裝業需要,這也是有機棉發展一個極難逾越的門檻。
為了降低天然棉制品的生產成本、促進商品化,紡織企業面臨著兩個選擇:要么通過增加產量降低成本,要么通過與其他低價原料的混紡來控制成本。如果堅持突出“生態環保”概念,后一種方法顯然不可取。
當然,如果允許有機棉與化學纖維混紡或者使用化學染料的話,不僅能夠有效地降低成本,而且能夠增加有機棉產品的花色門類。這樣有機棉制品就具有了廣闊的市場前景,產量也會隨之大大提高。但這是不可行的。有機棉如果和化學纖維和化學染料結合的話,就不是有機棉了。
了解更多 GOTS認證標準, GOTS認證要求, GOTS認證難點, GOTS認證審核清單, GOTS認證清單, GOTS認證全套資料, GOTS認證文件, GOTS認證注意點, GOTS認證相關內容請聯系凱冠。
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有機棉的發展狀況:
日本在有機棉使用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已經形成從原料采購到紡織、成品加工的生產鏈。日本有機棉流通機構(Nippon Organic Cotton,簡稱NOC)在1993年作為非營利組織正式成立后,一直堅持“有機原理主義”,開展純有機棉的推廣工作,并制定了《NOC生態加工標準》。此外,NOC還開展了與生態環保相關的大量工作,如呼吁企業遵守有機棉制品的安全標準、救助皮膚過敏者、幫助有機棉種植地區脫貧等。同時,NOC還制定了純有機棉認證體系,在標簽上明確標記“100%使用有機棉”、“未進行任何化學處理”等字樣,強化生態環保意識在消費者中的滲透。目前,NOC的核心會員有壺內毛巾、日出毛織、前田源等6家企業。
目前,日本有機棉協會的有機棉制品標準按照3個大類劃分:一是不使用任何化學試劑的純有機棉制品;二是以純有機棉為原料,在允許范圍內進行染色和印花加工的產品;三是原料中有機棉所占比例超過60%、能夠滿足一定環境保護要求的產品。只要滿足這3類標準的有機棉制品才能夠進入市場。
在日本提到有機棉生產,就不能不說大正紡織公司。該公司從1993年開始進行有機棉制品的生產,可謂日本有機棉生產的先驅。2007年度,大正紡織有機棉進口量約為700噸,約占日本進口總量的70%,2008年度計劃達到1000噸。有機棉的進口產地也從美國擴大到印度、烏干達等國家。不僅如此,大正紡織公司還擴大了真絲、亞麻、羊毛等天然紡織原料的生產加工業務,并加強了天然染料的研究開發工作。
目前,包括有機棉在內的有機農產品認證標準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國家推出的標準,另一類是由民間企業主導的標準。國際上由國家推出的標準主要有歐洲標準2092/91和美國的有機栽培USDA/NOP,日本國內使用的標準是日本農產品標準JAS。然而,各國的認證標準都局限在農產品的范疇,之后的二次產品的認證主要由民間機構完成。
國際上較為知名的有機棉制品認證標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美國有機棉交易協會的“有機棉”(Organic Cotton),另一個是全球有機棉紡織標準機構(GOTS)的“可持續紡織品”(Sustainable Textile)。相關產品的認證主要由民間企業根據上述兩個標準完成。此外,嚴格按照兩個標準對有機棉產品進行檢測和認證的Control Union公司在國際上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迄今為止,日本國內的有機棉認證工作主要由有機棉協會制定標準,并開展了相關認證。雖然該標準并不是國際標準,但卻是“綜合考慮了中小企業負擔能力、具有可行性的標準”,在日本紡織業界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此外,日本有機棉流通機構也制定了有機棉制品制造標準。可以說,日本國內已經具備了相關的機構和標準來對有機棉進行認證。然而問題在于,由于上述標準均由民間機構制定和執行,并不具備法律意義上的強制力,因此企業可以在控制成本與執行標準之間進行選擇,這就造成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為了宣傳有機棉的優勢,有必要形成從種植、生產到加工、流通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并在不同環節進行質檢和認證。然而,如果考慮到認證費用和進口產品的沖擊,有機棉認證標準的執行可謂困難重重。可以肯定地是,作為可持續性紡織材料代表的有機棉紡織品本身也需要可持續發展,而這種發展是以產業鏈各環節企業、機構之間的通力合作為前提的。
與此同時,按照有機面料貿易協會統計,2001年到2005年間,全球有機棉服裝產品銷售額從2.45億美元增長到5.83億美元,增幅達119%;預計到2008年末,有機棉服裝銷售額將達20億美元。而在英國,現在每四家高級零售商中就有三家在銷售有機棉產品。
綜上所述,有機棉的市場發展空間巨大,但目前需要解決的核心難題就是染色!各國的同行都在投入巨資進行研發。真正門當戶對的只有使用有機染料,也就是純天然的天然植物染料來對有機棉染色才是最合適的。
有機植物染料是采用大自然中自然生長的植物作為提取源制作成天然有機染料,在染色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助劑,生產的全過程無污染,產品自然柔和,符合有機生態環保要求。
我國對有機棉染色研發起步雖晚,但成果卓著,已經可以生產紗線、面料、內衣、童裝、家紡、服飾品等產品。因為我們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染料來源豐富,天然染色歷史悠久,有一批致力于此項研究的專門人才。更多的企業已經認識到該技術對紡織服裝行業將有極大的裂變效應。在有機棉產品研發等方面,我們與世界同步,在某些領域,我們甚至走在發達國家的前面。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植物染色將給有機棉產業插上翅膀!
了解更多 GOTS認證標準, GOTS認證要求, GOTS認證難點, GOTS認證審核清單, GOTS認證清單, GOTS認證全套資料, GOTS認證文件, GOTS認證注意點, GOTS認證相關內容請聯系凱冠。
歡迎來電咨詢
深圳市凱冠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聯系人:陳小姐
聯系方式:0755-28377534/13322932440
QQ:7191838
郵箱:szkaiguan@163.com
如何進行SA8000論證程序?
SA8000的認證過程與ISO9000相似。SA8000和ISO
9000、ISO 14000的區別在于:這個新標準除了對體系的要求外,還包括生產運作方面的要求。它要求論證單位摸清認證對象生產廠的情況,了解這些生產廠所在的地區。如果授權的論證機構要對一個工廠進行論證,它必須為評估工廠執行標準情況制定一套程序。通過論證的公司會獲得,并有權在公司介紹手冊和公司信箋抬頭處印上SGS-ICS論證標志和CEPAA標志。此外,它們還可得到SA8000的副本用于促銷。
SA8000以ISO9000為基礎,它的鑒定目標是世界各地工廠內生產環境的條件。該標準由一個25人的顧問委員會編制,他們來自CEPAA、大赦國際、全國童工委員會、KDMG、 SGS國際論證服務公司和國際紡織工人聯合會。CEPAA委托獨立地評估行審查SA8000標準的執行情況。
CEPAA的艾麗絲·馬林2月份在香港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介紹了獲取SA8000論證的步驟:給CEPAA授權的一家論證評估機構(如SGS-ICS、BVQI、DNV、UL或ITS)提出申請,開始進入程序。
申請SA8000必須符合下列條件:證明你的公司符合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則;對照SA8000規定自測公司情況,一年內進入申請程序。一旦論證評估機構接受了你的申請,你就成為SA8000申請者。當你對SA8000做好完全準備之后,可著手安排一次評估前的預測,如需采取改進措施,會給你充足時間按 SA8000標準改善人力資源、安全和管理措施。如有必要可延長申請人狀態至2年。
預測通過后準備進入論證評估。一個經特別培訓的當地評估小組會來到你的工廠。他們了解當地法律、社會、與你的管理人員和工人說相同的語言。你要全面提供工廠的歷史記錄,評估人員可自由地與雇員談話,如果工廠運營的某些方面需要改進,會給你機會補救。評估小組肯定你的工廠完全符合標準后,發給SA8000。有效期3年,每6個月復查一次。每3年需申請延長一次。
SA8000認證對中國出口影響
SA8000作為社會責任方面的一個認證體系,不僅明確了社會責任規范,而且也提出了相應的管理體系要求。將社會責任和管理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規范組織尤其是企業的道德行為,有助于改善勞動條件,保證勞工權益。
盡管SA8000的宗旨是好的,但是在關稅和一般非關稅壁壘不斷被削減的今天,其非常容易被貿易保護主義者所利用,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有力工具。實際上,貿易保護主義者已與人權組織聯手,以SA8000名義,對發展中國家的紡織品服裝、鞋類、玩具及皮制品、小家電等行業的出口進行全方位的限制。如國外一些人權機構借此對進口商施加壓力,要求其進口獲得SA8000認證的企業生產的產品;還有一些社會團體要求對達不到勞工標準要求的企業征收社會反傾銷稅。
我國作為紡織品服裝、玩具、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大國,經濟發展水平低,對勞工的保護雖已開始,但起步晚,與發達國家相差較大,對大多數企業來說,一旦被要求實施SA8000,則原有的競爭優勢將大打折扣或者不復存在。
SA8000有其合理之處,但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下,SA8000對我國貿易發展的負面影響較大。
1. 對企業的影響:企業為了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保持在對勞工標準非常關注的消費者中的銷路,將不得不采取措施,改善勞工條件,爭取SA8000認證。這必然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以及更多的管理費用和成本(SA8000認證一般需要1年的時間,有效期為3年,每6個月復查一次)。盡管從成本角度看競爭力將降低,但從獲取認證可以突破國外壁壘角度看,對企業以后的發展是有幫助的。
2. 對貿易的影響:SA8000規定的標準對我國多數出口相關企業來說很難達到,很多發達國家的企業一般也不易完全達到。如果一國要求其進口產品的生產企業達到SA8000的要求,否則不準進口,則將對貿易產生很大的影響。
3. 對投資的影響:中國近年來吸引外資的步伐較快,除了潛在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市場之外,廉價的勞動力也是外商投資的動力之一。如果將勞工標準提高到 SA8000規定的水平,對外資的吸引力將降低,跨國公司也會擔心其分包商不能達標而不愿來中國投資,這對中國吸引外資將產生消極作用。
4. 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大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和解決就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若企業全面達到 SA8000的標準,則勞動力優勢可能會喪失甚至變成劣勢。過多剩余勞動力得不到安置必將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
雖然目前勞工標準尚未能與貿易聯系在一起,但很難說將來會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一旦正式將勞工標準與貿易掛鉤,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應時刻關注這一問題的發展動態,做好應對準備。
1、制訂程序以便即時及貨倉物料進行盤點清查,報告物料的短缺和過剩進行處理,加強對公司物料的有效控制。本程序主要適用于貨倉物料管理及其它相關人員。
2、貨倉主管統籌策劃安排,倉管人員定期查物料并及時報告,貨倉主管與PMC主管商討處理措施,報生產經理審批。
3、PMC部當有新的《采購單》發出前,應通知貨倉部對本次要采購的物料進行盤點,倉管人員亦須清點這些倉存物料數量,與該物料所附《物料卡》核對,隨后將每種物料清點情況作好記錄,(注明物料名稱、型號、數量、來貨時間等),交PMC部。
3.1倉管人員以《采購單》、《送貨單》為依據點收來料,作好來料記錄,分區擺放,并在物料上附《物料卡》。生產車間領取物料時,倉管人員要嚴格交收手續,并及時做好來料記錄和《物料卡》。
3.3 貨倉部主管安排定期進行貨倉物料檢查,著重針對物料的使用期限,壞貨情況,物料短缺和過剩等,將檢查結果記錄于《存倉期檢查記錄》,對客供物料的使用量亦須保持監察及管制,以《客供物料存量記錄》報告給PM C部。當有訂單取消或生產完成時,要對相關物料進行清點,特別是客供物料,將積存之物料數量報PMC部備案。
4 過剩或短缺物料的處理
4.1由PMC部和貨倉部聯合對物料的短缺和過剩進行追溯、調查,根據以途徑展開物料短缺調查;生產過程中的損耗;流通中的損耗和誤存;因存放時間過長而變質或超過使用周期而損毀,不明丟失。造成物料過剩應調查;訂購數量過多、不同型號物料的混入、錯以其它種物料代發、取消訂單等。將調查結果詳細記錄交PMC部。
4.2物控部根據物料過剩和短缺的調查報告聯決商討處理方法,報生產經理審批,處理方法記錄于《存倉期檢查記錄》,各相關部門亦根據決定對物料作出相關處理。產品主任根據《客供物料存量記錄》,對客供物料的壞料、損耗、積存及時與客戶溝通,并協商處理方法。
別讓SA8OOO絆住了腳
SA8000認證,究竟是什么呢?
SA8000: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即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它規定了企業必須承擔的對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對工作環境、員工健康與安全、員工培訓、薪酬、工會權利等具體問題指定了最低要求,例如禁止雇傭童工和必須消除性別或種族歧視等。SA8000也有管理體系和持續改進的要求,有一套由第三方認證機構審核的國際標準,但 SA8000只有一個國際統一認證機構:SAI(Social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即社會責任國際。
SA8000標準主要取自于國際勞工組織公約、世界人權宣言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它是隨著發源于20世紀末期的西方企業社會責任運動而發展起來的。2001年12月SAI發布了第一個修訂版:《SA8000:2001》。目前,要加入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鏈,大都要通過SA8000認證或者該企業的根據SA8000進行的社會責任審核。
1998年以前,世界上通過SA8000認證的企業總共不過7家,如今已有6個國家共259家企業通過該認證,各國對SA8000認證已越來越重視。據悉,德國進口商協會已經制訂了《社會行為準則》,規定德國進口商應經過SA8000協會授權,對其供應商(出口商)的社會行為進行審查。該準則有可能被法國和荷蘭的進口商協會所采用。由于這三個國家是主要紡織品進口市場,進口份額約占歐盟的50%以上,該項要求將會給我國出口企業帶來巨大壓力。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傳統采購中國輕工業產品的貿易組織也正在討論一項協議,要求將中國紡織服裝、玩具、鞋類生產企業通過SA8000認證,作為選擇供應商的依據。
廣東一家鞋廠發生女工中毒事件,國外客戶聞訊后全部撤單;廣東有家企業沒有達到當地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國外客戶停單兩個月,企業被責令整頓;重慶一家化工公司向一家跨國公司出口化工中間體產品,這家跨國公司先后兩次派人進行社會責任審查。
這幾家企業在處理這些事件中,均被國外客戶問詢是否通過SA8000認證。據介紹,我國出口到歐美國家的服裝、玩具、鞋類等產品,都已遇到 SA8000的要求。1995年以來,我國先后共有約8000家企業被外企要求通過這一認證或被審查。專家提醒國內企業:不要讓SA8000認證成為中國企業加入全球產業鏈的絆腳石。那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黎友煥處長認為,SA8000很有可能成為發達國家限制發展中國家進入該國市場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他說,目前國際上對 SA8000認證既有支持又有反對和質疑。但總體上看,SA8000的宗旨是保護員工的合法權益和人權,促進企業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代表了社會的發展方向。因此,應該引起國內出口企業的高度重視。
是“絆腳石”還是“通行證”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有42家企業通過了SA8000認證,但讓人尷尬的是,這42家企業申請SA8000認證并不是自發的,而是由國外企業推動的。其中既有企業是否重視的問題,也有操作難度的問題。SA8000的標準主要是根據美國本土企業制定的,由于經濟水平有差距,很多指標并不適用于廣大發展中國家,僅僅最低工資一項,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就有著天壤之別。因此,中國企業要想順利通過目前的SA8000認證還不太容易,必須認真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據介紹,SA8000認證從申請到批復大概要一年時間,有效期為三年,這期間每隔半年還要復查一次。
如此嚴格的審查,能給企業帶來什么好處呢?業內人士分析,首先可減少國外客戶對供應商的第二方審核,節省費用;其次,有利于塑造企業有社會責任感的形象,使消費者對企業及產品更加信賴;還能加強合作伙伴對本企業的信心,有利于發展長期合作。因此,SA8000決不是一塊無法躲避的絆腳石,而是和大家熟知的國際質量認證ISO9000、環境認證ISO14000一樣,是中國企業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