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油田伴生氣烷烴回收裝置
油田氣燃燒排放的影響
我國各大油田天然氣資源豐富,而且相當一些油田伴生氣中富含C3以上的重烴,對天然氣進行加工,以回收其中的重烴,不但對能源的合理利用來說是必要的,對天然氣的凈化,已達到外輸或作為燃料等要求,也是必經的一步。目前,由于種種原因,油田的開發與天然氣的加工及綜合利用難以達到同步,造成了相當量油氣資源的浪費,不是白白放空燒掉,對大氣造成嚴重污染,不利于環保節能,就是作為燃料消耗。特別是油田處于前期開發或小區快油氣田,情況更是嚴重。
油田氣應用范圍
油田集氣站 原油穩定氣源
油田氣回收輕烴處理能力
300-50000標方/天
油田氣回收輕烴工藝方案介紹
來自油田氣管道的氣體,首先通過氣水分離系統,進行凈化分離,使大量的水油污分離.然后經天然氣壓縮機壓縮后進一步冷凝凈化,凈化后的高壓氣體經干燥系統后進入制冷系統,其裝置設四級冷凝。
預冷裝置分為二個一級預冷脫油器溫度+3℃,二級冷卻器冷凝溫度為-18℃,可回收天然氣中的C6部分,三級冷卻器冷凝溫度為-25℃,可回收天然氣中的C5部分,四級冷卻器冷凝溫度為-45℃,可回收天然氣中的C4、C3部分。通過四級冷凝后的天然氣均為干氣(甲烷成份)、C1、C2無雜質的潔氣,使之再燃燒發電或用于其它。C3以上輕烴經回流罐進入儲存區。
---------------------------------------------------------------------------------------------------------------------------------------------------------
54水處理公司,主要專注于時間在2015年之后,在2016年一季度上市公司迅速增長,17歲。從地區分布、江蘇省上市公司更多的四個省市分別(11),(8)在北京,上海(7),(6),浙江省,長江三角洲更關注水處理企業,24。江蘇、浙江和上海的地理優勢臨海關閉水,水污染問題更重要的是,當地的高度和獨特的創新氛圍,企業水處理的濃度分布。因為它的經濟優勢和人口集中,和北京城市污水生產等特點,也吸引了更多的水處理公司。我們參與環境保護設置三個并購:2016年1月14日,德陽昌盛20億元建立環境保護基金;2015年12月4日的國開行金泰資本投資設立50億元環保并購;2015年7月14日,建立工業規模為6億元的并購,投資領域的主要發電相關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產業和相關的上游和下游產業為主。13年,加快環保產業并購從我們的統計數據,2013年與公司環境保護項目,共有27個(包括購買,直到八月底),通過購買目標的總資金81.3億元。2012年的并購項目涉及環境保護公司只有17歲,涉及資金12.2億元。2015年將是和保護科學技術部在7月22日和23日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保護部副部長吳小青說,環境保護署正在推廣以下工作:一是服務穩定增長結構,深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改革,推進分權;二是發揮好大氣,水,土壤污染的三大戰役,深入實施第十條的氣氛,組織建立、水相關支持文檔和第10條的實施細則,提高土壤十;三是大力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四是進行新"保險"在執行活動;第五,深化改革的生態和環境保護領域;六是準備更為嚴酷的十三五規劃環境保護。戴笠趙軍,排污許可制度改革要求污染者的清白,有超過600的固定污染源的清白,每個企業100000 ~ 100000元一年,數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但在改革的固定污染源企業能生存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與此同時,環保產業面臨著優質的服務不足等問題。誠如盛運環保參與設立了三個并購:2016年1月14日,與德陽長盛發起設立20億元環保子基金;2015年12月4日,與國開金泰資本投資共同設立50億元環保并購;2015年7月14日,與興業成立規模為6億元的并購夾層,投資領域以盛運環保主營發電相關的固廢產業及相關上下游產業為主。13年,環保行業并購明顯加快從我們統計數據來看,2013年涉及環保公司的并購項目共有27個(包括擬收購,截至到8月底),被購標的總資金規模達到81.3億元。而2012年涉及環保公司的并購項目僅有17個,涉及資金規模12.2億元。2015年度會和保護部科學技術會座談會于7月22和23日在京召開。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表示,環保部門正著力推進以下工作:一是服務穩增長調結構,深化環評制度改革,推進簡政放權;二是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三大戰役,深入實施大氣十條,組織編制、水十條相關配套文件和實施細則,抓緊修改完善土十條;三是大力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四是深入開展新《保》實施年活動;五是深化生態環保領域改革;六是抓緊編制十三五環保規劃。趙笠鈞介紹,排污許可證制度的改革要求排污企業自證清白,600多萬的固定污染源都要自證清白,每一個企業一年花10萬~20萬元,就是約萬億級的市場規模。但在改革中,這些的固定污染源企業到底多少能夠活下來仍存在不確定性。同時,的環保產業也面臨著高品質服務不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