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送管線用無縫鋼管主要包括兩大類:流體管和管線管,主要用于輸送水、油、氣等的無縫鋼管。
·流體管:
執行GB/T8163標準。流體管是一種具有中空截面,從頭到尾沒有焊縫的鋼管,是用于輸送水、油、氣等流體的一般無縫鋼管。
·管線管:
執行GB/T9711.1、GB/T9711.2、ISO3183-1、ISO3183-2和API SPEC 5L等相關標準,用于石油、天然氣工業中的氣、水、油輸送,產品現已形成高強管線管、海底管線管、耐低溫管線管、耐高溫管線管、抗腐蝕管線管等多用途、高檔次產品的制造能力。強度級別高達:API 5L*100。管徑范圍:21.3~460mm。
|
品種
|
規格
|
鋼級/鋼號
|
執行標準
|
|
外徑mm
|
壁厚mm
|
|
流體管
|
48-1200
|
3.9-57
|
10#/20#/Q295/Q345
|
GB/T8163
|
|
管線管
|
L245L290L320L360L390L415
|
GB/T9711.1GB/T9711.2ISO3183-1ISO3183-2
|
|
A/B/X42/X46/X52/X56/X60/X65
|
APISPEC5L
|
|
B
|
ASTMA53/ASTMA106
|
注:外徑457-1200MM為熱擴管,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1月份至11月份,20#無縫鋼管價格走高 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維持高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1.9%,增速比1月份至10月份放緩1.4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博士何平昨日表示,盡管11月份工業利潤增速有所放緩,但總體上看,今年以來工業企業效益持續改善
壓管、連續軋管、冷拔(軋)管、熱擴管等8種軋管工藝。現分別予以介紹。
1 艾哈德(Ehrhardt)軋管工藝
艾哈德于1891年發明水壓沖孔工藝以生產沖孔杯狀坯,并于1899年完成用芯棒將沖孔坯頂推通過一系列直徑逐漸縮小的圓環以生產無縫鋼管的方法。通常又稱為頂管工藝。
現今特大口徑無縫鋼管仍采用頂管法生產,最大直徑可達1 066 mm,20世紀80年代,曼內斯曼公司將此工藝發展為CPE工藝,主要生產中小直徑無縫鋼管。
2 自動軋管工藝
斯蒂弗爾(Stiefel)1895年獲得盤式穿孔機的專利后,第一臺自動軋管機于1903年在美國投產,1905年采用均整機的自動軋管機組誕生。自動軋管機又稱為斯蒂弗爾軋管機。之后,自動軋管機一度成為生產無縫鋼管的主要機組。
3 狄塞爾軋管工藝和Accu Roll軋管工藝
Sam Diescher首先構思將旋轉導盤引入二輥斜軋機代替原先的導板,以進行延伸軋管,并于1932年誕生第一臺狄塞爾(Diescher)軋管機。半個世紀之后,美國AS公司首先將錐形輥引入斜軋管機并獲得專利,1989年世界上第一臺Accu Roll軋管機在我國煙臺投入生產。
4 三輥軋管工藝
這是一種三輥斜軋管工藝,毛管在芯棒與3個輥之間被輾軋延伸,三輥軋管機又稱阿塞爾(Assel)軋管機。
5 熱擠壓管工藝
早在曼內斯曼兄弟發明斜軋穿孔前,就已經有了采用熱擠壓鋁材的工藝來生產無縫鋼管的專利。但只是在20世紀50年代成功采用玻璃潤滑劑之后,鋼管的熱擠壓工藝才獲得真正的應用和快速發展。現代熱擠壓鋼管工藝主要用于高合金難變形管材及異型管材的生產。
6 連續軋管工藝
早在1891年美國凱洛格(Kellogg)鋼管廠就已獲得連續軋管機的專利。但由于眾多的技術原因,這一工藝并未獲得真正成功。直到20世紀50年代這種工藝才獲得巨大發展,并以其高產能、高效率、高質量逐漸成為生產無縫鋼管的主導軋機。
縱觀上述多種軋管工藝,它們誕生在不同時期,經不斷改進并發展自身的特點,以滿足市場對產品的規格、品種、質量和不同批量的要求。并在不同時期,陸續形成各種無縫鋼管生產方式。目前三輥行星軋管機(PSW)及穿孔機軋管工藝(CPS)的研制與開發,表明世界上仍在繼續探索新的軋管工藝。
7 冷拔(軋)管工藝
為了擴大、補充及提高熱軋無縫鋼管的品種和質量,所采用的管材二次加工技術——冷拔(軋)及熱擴管工藝亦得到相應發展。
早在熱軋無縫鋼管生產方法采用之前,冷拔工藝就已經用于焊管的二次加工。冷軋工藝是由美國Tabl Reduing公司于1931年獲得專利,采用類同周期軋管機的變形工藝(機架往復運動,多道次變形),因此又稱為冷皮爾格軋管機。
采用冷拔(軋)方法不僅可以生產熱軋方法難以生產(或不經濟)或無法生產的規格品種及高質量要求的產品,而且也可采用穿軋毛坯代替熱軋生產小規格鋼管及高質量的特殊品種(如軸承管、不銹鋼管等)。目前我國冷拔(軋)產品占無縫鋼管總產量的20%左右,遠高于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產量。
8 熱擴管工藝
熱擴管工藝是生產大口徑無縫鋼管的主要方法,分輥式(斜軋)、拉擴式和推制式3種形式。輥式擴管擴徑最大可達1 500mm,適合于規模生產;而推制式擴管設備簡單,投資少,產量低,僅適合于小批量生產。
我國現有無縫鋼管熱軋成品機組36套,另有多套冷軋(拔)管機組。其中熱軋管機組包括連軋管機組、自動軋管機組、周期軋管機組、精密軋管機組(Accu Roll)、圓盤軋管機組(Diescher)、三輥軋管機組、擴管機組、頂管機組及擠壓管機組等九大類。也進行過三輥行星軋管機的工業性試驗。還有100多臺(套)生產無縫毛管的設備(主要是穿孔機),較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生產機組都多,可謂世界上無縫鋼管生產機組的博物館。
現今熱軋無縫鋼管生產的基本工藝是:坯料準備→加熱→穿(沖)孔→ 再加熱軋管→定徑→精整、檢查、測試(冷卻、矯正、切(鋸)頭、取樣、探傷、水壓、測重稱重、防腐等)→包裝入庫。
其中主要熱變形工序是穿(沖)孔、軋管及定(減)徑。穿(沖)孔主要是將實心管坯變成中空的荒管;軋管主要是減壁及控制壁厚,亦是縱向延伸變形的主要工序;定(減)徑主要是減徑及控制外徑,同時也可調整壁厚(張力減徑)。
由于軋管工序不僅是軋管縱向變形的主要工序,而且對壁厚控制,表面質量,以至整個機組的生產效率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人們已習慣于將軋管工序的名稱稱為該機組的型式,如連軋管機組、自動軋管機組、精密軋管機組等。
由于對無縫鋼管質量的高要求及熱軋鋼管機組高效、快速發展,促使鋼管精整工藝和設備進一步發展及現代化。步進式冷床、多輥式鋼管矯直機、高效切管機及排管鋸、快速銑頭倒棱機、自動測長、稱重、噴印及機械化捆扎裝置等相繼出現并廣泛應用。而相關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連鑄圓坯工藝的日趨成熟以及在線檢測、自動控制技術的運用更加推動了無縫鋼管生產技術的發展。對產品的更高質量要求及專用管材還需進一步進行熱處理(正火、退火、調質等)和機加工(車絲扣、扒皮、磨光、端部加厚等)。
。
何平表示,數據顯示出五方面特點,一是成本費用下降,利潤率上升;二是資金周轉加快,經營效率繼續提高;三是企業杠桿率下降,經營風險降低;四是煤炭、鋼鐵、化工、石油等行業新增利潤多;五是高技術制造業增長較快,盈利能力增強。
具體來看,1月份至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費用合計為92.75元,同比減少0.5元;其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26元,同比減少0.28元;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費用為7.49元,同比減少0.22元。1月份至11月份,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36%,同比提高0.54個百分點。
申萬宏源(5.220, 0.00, 0.00%)固收首席分析師孟祥娟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整體來看,1月份至11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維持高位,不管是工業企業利潤還是企業ROE,改善的行業都主要集中于中上游,抬升的邏輯主要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中上游產成品價格的走高20#無縫鋼管,從而帶動中上游行業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的提升。進入11月份,在中上游產成品價格增速逐步企穩之后,“價”的驅動影響逐步走弱,前期利潤增速高企的量價邏輯難以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