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公司生產加工各種型號電纜!歡迎來電!
24小時 :13563582966
電話:7356755
通化遠輝電纜【規格型號表 】/招商代理
YJV
YJ----交聯聚絕緣
V----聚氯護套
YJV電纜型號的名稱為:交聯聚絕緣聚氯護套電力電纜
交聯聚絕緣電力電纜具有卓越的熱-機械性能,優異的電氣性能和耐化學腐蝕性能,還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敷設不受落差等優點,是目前廣泛應用于城市電網,礦山和工廠的新穎電纜。
電纜的絕緣-交聯聚是利用化學和物理使線型分子結構的聚轉化為立體網狀結構的交聯聚,從而大幅度的了聚的熱機械性,從而保持了優異的電氣性能。
交聯聚絕緣電力電纜導體高額定工作溫度為90℃,比聚氯絕緣,聚絕緣電纜均高,所以電纜的載流量也進一步。
執行
GB/T12706.2-2008 額定電壓 1KV (Um=1.2KV)到35KV(Um=1.2KV)擠包絕緣電力電纜及附件
IEC60502-2:2005 額定電壓1~30KV擠包絕緣電力電纜及附件
使用要求
工作溫度
導體高額定工作溫度90℃
導體短路溫度
高溫度不得超過250℃,長時間不超過5秒。
安裝敷設溫度
電纜安裝敷設溫度不低于0℃
空氣中敷設:溫度40℃
土壤中敷設:溫度25℃
詳細參數
型號
銅芯
型號
鋁芯
名稱
適用范圍
YJV[1]
YJY
YJLV
YJLY
銅芯或鋁芯交聯聚絕緣聚氯護套電力電纜
銅芯或鋁芯交聯聚絕緣聚護套電力電纜
敷設于室內,、電纜溝及管道中,也可埋在松散的土壤中,電纜能承受一定的敷設牽引,但不能承受機械外力作用的
YJV22
YJY23
YJLV22
YJLY23
銅芯或鋁芯交聯聚絕緣鋼帶鎧裝聚氯護套電力電纜
銅芯或鋁芯交聯聚絕緣鋼帶鎧裝聚護套電力電纜
適用于室內、、電纜溝及地下直埋敷設,電纜能承受機械外力作用,但不能承受大的拉力
YJV32
YJY33
YJLV32
YJLY33
銅芯或鋁芯交聯聚絕緣細鋼絲鎧裝聚氯護套電力電纜
銅芯或鋁芯交聯聚絕緣細鋼絲鎧裝聚護套電力電纜
適用于高落差地區,能承受機械外力和相當的拉力
YJV42
YJY43
YJLV42
YJLY43
銅芯或鋁芯交聯聚絕緣粗鋼絲鎧裝聚氯護套電力電纜
銅芯或鋁芯交聯聚絕緣粗鋼絲鎧裝聚護套電力電纜
適用于高落差地區,能承受機械外力和相當的拉力
安裝使用
選擇
電纜的額定電壓用U0/U(Um)來表示:U0是電纜設計用的導體對地或金屬屏蔽之間的額定工頻電壓,U是電纜設計用的導體間的額定工頻電壓,Um是設備可承受的高電壓的大值。
根據電纜的敷設及負荷的不同,正設計選擇電纜的規格型號規格。非鎧裝型適
河北環亞線纜
河北環亞線纜(2張)
用于架空,室內,,電纜溝等,不能承受J機械外力作用,鎧裝型同非鎧裝適用的條件外可直埋于地下。能承受一定的機械外力作用。單芯電纜不允許敷設在產生磁性的管道中。易燃易爆,化學腐蝕性及高溫,低溫等應選擇特殊型號的電纜。
儲存和運輸
電纜在儲存中,應規范包裝避免長期露天陽光暴曬,兩端頭可靠密封,不允許長期存的中,且電纜盤不能平放。運輸時應考慮盤高且有效固定,吊裝時不允許幾盤同時吊裝,嚴禁從高處推下。
敷設安裝
電纜敷設應采用專用工具,如放線架,導輥等,敷設中防止機械損傷,遠離熱源。
電纜穿管敷設時,管道內徑不小于電纜外徑的1.5倍多,多根電纜穿管時禁止電纜,電纜的總面積不超過管內總面積的40%。
產品
產品 standard
本產品按GB12706《額定電壓35KV銅芯、鋁芯塑料絕緣電力電纜》生產,同時還可根據用戶需要按電工會推薦IEC、英國、德國及美國生產。
適用范圍編輯
本產品適用于工頻額定電壓0.6/1KV及以下配電網或工業裝置中固定敷設之用。常用于架空作業。
使用特性
工頻額定UO/U為0.6/1KV。
電纜導體允許長期高工作溫度為90℃。
短路時(長時間不超過5s)電纜導體的高溫度不超過250℃。.
電纜敷設時溫度應不低于0℃。
電纜彎曲半徑:不小于電纜外徑的15倍。
芯數
單芯、2芯、3芯、4芯、5芯、3+1、3+2、4+1、預分支電纜等
電纜分類
根據電行分類并沒有嚴格的劃分,只是根據業內普遍認同的說法進行劃分。根據使用電壓,yjv電纜可分為
1KV及以下為低壓電纜;
1KV~10KV為中壓電纜;
10KV~35KV為高壓電纜;
35~220KV為特高壓電纜。
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7月23日至24日,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經驗交流會(簡稱“交流會”)在東莞舉行,吸引了多家級和省級媒體參與,來自全國智能制造領域的企業、領軍人物、專家學者也匯集在東莞,一方面展示東莞探索智能制造的經驗,另一方面探討智能制造前行之路。
交流會分別有走訪東莞勁勝精密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車間、廣東省與工程院簽署深化推進產學研合作協議、“東莞制造2025”規劃成果發布會、全國智能制造示范點經驗交流會等多個環節。
現場簽署多項合作協議
24日上午,廣東省、工程院深化推進產學研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暨“東莞制造2025”規劃成果發布會舉行。廣東省副省長袁寶成與工程院副院長徐德龍分別代表廣東省、工程院簽署協議。
廣東省與工程院自2010年簽署《推進產學研合作協議》以來,省院雙方積極落實協議精神,在院士工作站建設、重大決策咨詢等方面開展了合作,對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廣東共建設工程院院士工作站83家,引進院士及團隊核心技術人員800多人,為企業、地方或行業制定技術及產業規劃200多項,突破核心技術1100多項,為企業培養各類科技人才4800多人,轉化各項成果1500多項,實現經濟效益300多億元。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廣東省與工程院決定在“十二五”戰略合作期間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省院會商機制,重點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工程建設、高技術產業發展戰略、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發展、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新型研發機構、重大創新平臺、科技合作平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重大人才工程等方面深化產學研合作,為廣東完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會上,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發布了“東莞制造2025”規劃研究報告。東莞市與相關企業簽署了《東莞市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應用推廣合作框架協議》。
實施“國芯”示范計劃突破智能化重點領域
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梁維東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首先他肯定了東莞推進智能制造取得了一定成效,智能裝備應用掀起了熱潮,智能裝備產業初具規模并迅速壯大,智能裝備研發能力不斷強化。
同時,他認為,東莞要突破智能化重點領域,實施“國芯”示范計劃。東莞在全省率先出臺智能制造專項政策,堅持以點帶面、示范帶動,選取東莞具代表性的3C產業智能終端產品制造為突破口,建成了一批具有“國芯”特征的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并實現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協同生產。市財政按設備和技術投入總額的15%—20%予以資助,單個項目資助1000萬元。同時,在全市范圍內推動“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線的推廣應用,致力把東莞打造成全國獨具特色的智能制造示范城市。
此外,梁維東提到莞產設備應用補貼。對購買莞產智能裝備、莞產機器人的企業,給予單個項目獎勵500萬元。實行莞產機器人計劃,對企業給予補貼,定期發布“東莞智造精品”目錄,同等條件下,項目優先采購莞產機器人產品和技術服務,促進莞產機器人批量化應用。
目前,東莞勁勝精密公司移動終端配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被認定為國家工信部2015年46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之一。東莞瑞必達公司等智能制造示范車間正在創建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
實施“機器換人”計劃
同時,梁維東指出東莞推進智能制造還存在不少問題:智能化改造的力度有待加大,智能制造產業尚未形成強大的集群效應,關鍵零部件、元器件主要依靠進口,技術人才支撐仍然不足,智能裝備自主品牌建設相對滯后。
梁維東提出,接下來,東莞將認真貫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本次會議精神,積極學習先進城市經驗,深入落實“制造2025”,以建設國家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試點城市和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契機,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并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實施“機器換人”計劃和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程,努力將東莞打造為全國智能裝備應用的示范城市。
二是,以建設千億元產業集群為目標,努力將東莞打造成為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先行市。力爭到2020年,全市建成2—3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和10個智能裝備特色產業基地,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左右。
三是,實施智能制造重大科技計劃和智能人才集聚計劃,努力將東莞打造成為具有較強智能裝備研發能力的創新型城市。力爭到2020年,全市R&
四是,提升城市環境和政務環境,努力將東莞打造成為適宜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城市之一。
媒體走訪:勁勝精密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備受關注
當日,東莞組織了30多家主流媒體走訪了東莞勁勝精密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車間,進行參觀和考察。本次活動讓媒體記者對東莞智能制造的建設有更為直觀和深刻的了解。
2015年,勁勝精密公司被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評為智能制造首批示范項目的試點企業之一,該公司的“移動終端金屬加工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被確定為“移動終端配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據悉,智能制造示范項目有三個明顯的特征,分別是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數控系統、國產機床裝備及配套國產工業機器人。
“我們的軟硬件設備是國產的,是自己生產研發制造的。”公司總裁王建說,“國產設備也能滿足生產和加工的需要,那何必多費金錢去買國外的產品。”
他認為,在在智能工廠里,我們需要利用大數據建造數據模型,若采用國產的產品,我們可以采集到生產的數據要素,優化生產的流程和提率,同時也保證了數據的性,這也是我們使用國產設備的主因之一。
說到勁勝精密的蝶變,這跟其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密切的關系。初的時候,勁勝精密是做手機結構部件的生產制造的,后來人工成本的上升,以及消費者的對品質追求的提高,這些難題都橫在了企業面前。因此,在5年前項目建設期間,勁勝精密試水機器換人,勝敗乃兵家常事。5年后,幾經波折、坎坷,王建帶領團隊攻克了無數產品品質、技術上的難關,促使產品終的良品率從40%提升至90%以上。
走進位于東城外經工業園勁勝精密智能制造試點現場,記者只聽到機器“鳴啾啾”運作的聲音,寬廣的車間上排列的是整齊的大型CNC和數控機器人,并沒有一線工人作業的蹤影。原來,企業投入大批量成型智能設備、自動化生產線,并搭建了多個工作創新平臺,運用智能生產遠程控制軟件系統,用遙控機械手和六軸機器人代替人工作業,實現無人生產,這就是實現自動化生產的“智能工廠”。
按照勁勝精密總裁辦主任曹豪杰的說法,企業實現智能化改造,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車間整體的產能。“按照目前200臺機器的廠房規模,在實現智能化車間以前,需要200個人,如今實現智能化車間后,工人的數量銳減至三四十人。”
據預測,整個項目正式投入運行后,生產效率提高20%,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研發周期縮短30%,不良率降低30%。
按照勁勝精密的預想,未來,企業將著力打造智能工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將信息化和工業化相結合,將傳統制造工廠轉化成智能工廠,逐步成為傳統制造業企業智能制造技術設備及解決方案服務商。
據記者了解到,除了勁勝精密外,今年東莞還繼續推動東莞瑞必達公司等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創建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同時,在全市范圍內積極推動“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線的推廣應用,致力把東莞打造成全國獨具特色的智能制造示范城市。
現場花絮:工信部長體驗“掃一掃了解車間大數據”
24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工程院院長周濟一行在參觀位于東城的勁勝精密智能車間時,對該公司取得的成果表示認可和鼓勵。“東莞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用相結合,協同創新謀發展的新路!”
“車間看板、平板和控制室的數據通過有線還是無線傳輸?”“手機是不是掃一掃就可以看到車間的大數據?”
在參觀走訪中,苗圩頻頻提問,還親自體驗用手機掃一掃,就能快速查找、排除機器的現場故障。
周濟非常關注車間的情況,還當起了半個講解人:“你看,這個國產的高速高精的鉆工中心,再也不用去德國買了。”
當聽到勁勝精密的整個智能車間,其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軟件系統都來自于華中數控等18家企業,苗圩笑著說:“這就是協同創新的力量,一定要堅持下去,還得推廣開來。”
現場,苗圩、周濟還非常關注該示范點是否具有大規模復制功能以及其推廣的價值和路徑。“下一步就是與合作。”勁勝股份總裁王建回答,目前該公司已經建成了用于高校和企業培訓的教學示范線,面向中小企業的迷你智能生產線,以及全自動打磨拋光等其他工序生產線,未來就是如何跟達成友好的合作,將這些成功的經驗推廣到更多的東莞企業當中。
各方點贊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
我們在以前也走訪過很多較為先進的智能車間,但是它們偏向于購買國外的設備、進口的軟件,今天讓我們感到信心十足的是,勁勝精密運用的全都是自主生產的智能制造的系統,可預見的是企業未來可以完全用自己的核心零部件、系統軟件,智能裝備,這代未來智能車間的高水平建設的方向。
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
實現智能制造的重要舉措是實現自主可控的智能裝備,此次東莞對智能制造的的探路,其成果和經驗是顯著的。隨著日后的推廣普及,我們期待未來十年,智能裝備能在東莞快速崛起,乃至整個制造業的升級。
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郝玉成:
這次來東莞參會、交流,感覺到東莞出彩的是將智能制造放到了優勢企業、支柱產業上,讓它有抓手,能真正地、快速地落地。另外,東莞政策環境也非常不錯,可以說是系統性地解決了企業通往智造之路的難題,包括財政補貼、金融支持等,既有引導,更發揮市場化手段。
石家莊旭新光電總經理李煒:
看了廣東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和智能制造東莞示范點,非常震撼,原來以為只有日本、德國能做到,沒想到在這里就看到如此先進的機器人和車間。同為示范項目企業,我們深感還有許多要向莞企學習、借鑒和交流的地方。
數讀東莞制造業
可是,工業領域的高價值創新不會隨心所欲發生,不會因為工程師的突發靈感或者企業家的奇思妙想就輕易出現。制造業的重大創新都會面臨巨大投入和極高風險,這需要有動機、有壓力,而且需要知識、經驗和支持系統,創新也一定發生在某些特定的關聯環境中。
所以,
工業創新之路并非方向清晰一片坦途,后進者面臨者高高的技術壁壘,而者則面臨技術路線的高度不確定性,、美國和德國在工業體系結構上各具優勢,也都不同程度遭遇了創新者的窘境。
制造業創新的三級梯隊
全球制造業已基本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是高端制造領域,包括德國、日本;第三梯隊是中低端制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國家。
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發生,
美國偏重市場創造型創新
比如誕生于美國的IBM大型機初造價高達幾十萬美元,且僅供一小批專業人士使用;個人電腦則將價格降至2000美元,使消費者群體擴充至幾百萬人;現在智能手機只要200美元,從而將消費者群體擴充至全球數十億人。美國創新者往往通過對復雜或昂貴產品進行革命性改進,同時推進能夠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的技術進步,創新商業模式,吸引新的消費者群體,創造出全新的市場。
德國日本偏重效率提升型創新
比如“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的終實現,需要創新者對數控機床、熱處理設備、機器人、AGV、測量測試等各種數字化設備進行互聯互通及智能化管理,而德國基于自身雄厚的嵌入式技術、工業軟件等優勢,在智能制造裝備、過程管理、技術應用等方面占據全球位置。日本則強于流程創新,例如豐田的零庫存生產系統,能使公司原本兩年的庫存周期驟減為兩個月,幫助公司釋放了大量資金。
偏重成本創新
比如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X86服務器業務以及摩托羅拉移動業務,并稱“硬件也是一門好生意”。聯想何以自信能將虧損的硬件生意做成能賺錢的好生意?制造商大多很擅長“毛巾擰水”,一是做到更大規模,在原材料的采購上就會產生協同效應,降低采購成本;二是隨著規模的擴大,費用率也會大幅下降。再如華為要求員工“不要去重新發明輪子”,強調“超過30%的創新是浪費”,這就是華為的研發策略。華為研發率的根源,就是快速進行“微創新”,不斷優化成熟產品,然后快速轉化為商業回報。
為什么制造業創新仍屬于第三梯隊?
美國靠創新產品取勝,德國、日本靠創新生產系統流程取勝,靠后發優勢(或者跟隨戰略)取勝。社科院權威發布的《產業藍皮書:產業競爭力報告(2015)》指出,作為一個發展家,與發達國家相比,產業發展水平、科技創新能力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仍有可利用的后發優勢。只是在成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之后,利用后發優勢的難度較以前有所加大,不能簡單地靠利用成本優勢、資源優勢把這種后發優勢發揮出來,只有通過一定程度的創新才能將潛在的后發優勢發掘出來。
跟隨戰略與成本創新
制造業利用后發優勢的創新路徑和策略,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是不一樣的。
國有企業將美國、歐洲和日本現有的產業門類和技術性能作為“固定靶”,集中力量縮小產能與技術差距,終形成了工業與技術上的跟隨模式。在此過程中,力求用市場換技術,實現引進、消化、吸收(尤其是關鍵零部件國產化),沿著成熟產業鏈識別出那些限制企業獲得更高附加值的核心技術,然后組織工程師進行技術攻關。跟隨戰略使工業在很多核心技術“點”上實現了突破,比如的高鐵和核電產業已達到世界一平,并開始反攻市場。
用市場換技術實現產業技術的“逆向創新突破”,存在很大局限性——必須是國家控制力很強的市場,才能換到好的技術。比如的高鐵和核電市場有多大,完全取決于投資規模,海外技術輸出國要是不拿出成體系的先進技術,就會喪失在華市場份額。但是,對于國家控制力不是很強的市場,比如汽車產業就是開放了市場卻換不來好的技術。人偏愛哪個品牌的汽車,國家控制不了,跨國汽車公司在擁有多大市場份額與轉讓多少先進技術關系不大。
民營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主要以市場回報為導向,只要創新策略得當,
民營制造商通常是自以為能行,實則是貿然行動,捉襟見肘、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又確實抓住了歷史機遇。民營企業大多是先沖業務后做技術,有了業務就敢融資買技術,而且更看重技術的實用性,更偏重成本創新。
多年追隨戰略和成本創新的努力使制造業體系獲得可觀的規模優勢。根據美國《紐約時報》的調查:工業擁有世界完整的供應鏈條。是世界上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的國家,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小到螺絲釘等基礎零件,大至通信、航天、高鐵,這樣就可以隨時就地取材,整裝待發。
同時,在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過程中,制造業的后發優勢要再挖掘更多潛力,已變得非常困難。你在后面跟著跑的時候,技術路線是清晰的,你很清楚方向在哪里,你不必因技術方向的不確定性承受太多風險成本。當你接近者(或者成為者)的時候,你前面將是層層迷霧。你不會總能預見未來是怎樣的世界,你只能先假設未來世界會怎么樣。假設對了,你就成功了,引領創新潮流。假設錯了,就可能陷入類似索尼、夏普、松下一樣的衰退局面。你選錯了方向,將資源用錯了地方,當然就衰落了。當今制造業的研發資源極其昂貴,稍微方向不對,就會造成巨大的浪費。但你做技術創新,怎么可能保證不出錯?未來,制造業的創新研發會面臨越來越大的試錯成本。